首页 资讯 娱乐 财经 科技 房产 关注 网络 汽车 健康

数码

旗下栏目: 数码 手机 前言 众测

搜索乱象转向移动端 或因惩罚措施乏力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8-05-23
摘要:

  据《人民日报》报道,如今,移动端成了搜索乱象“重灾区”:竞价排名卷土重来、山寨链接明目张胆、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和使用……种种移动搜索乱象,对消费者带有明显误导性和欺骗性,令其时时面临个人信息被精准掌控后的巨大风险。专家表示,移动搜索“黑洞”需堵上,监管力度尤需加强。

  搜索乱象转移“阵地”

  不少消费者现在都有这样的经历,当你在网上搜过或买过某种商品后,接下来一段时间,各种你所不经意打开的A上便会源源不断有此类商品向你推送。这种个人信息“共享”现象先前出现在PC端,如今则以手机等移动端更为常见。

  两年前,搜索引擎让推荐的不实医疗广告进入公众视野。近来有网友又注意到,竞价医疗广告改头换面、变换载体,卷土重来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搜索网站有的公然将正规名牌医院名称售卖给他人,为“高仿”冒牌医院“揽客”;有的表面在PC端下架了医疗广告,转眼却在移动端APP中将广告置顶,以算法精准推送。

  近期,多家媒体还曝出山寨网站占据移动搜索结果首项的情况。有网友在某搜索引擎移动端输入“物流服务”等关键词后,在结果排名第一的所谓“德邦物流”网站上下单,打了咨询电话、填了快递信息,最后却发现是一家山寨公司。

  在手机360搜索上输入“(行情601328,)”,结果却发现排名前几的都不是交通银行官网,而是一些公司、金融公司、中介公司的广告,在第四条才是交通银行官网。

  花钱买排名,竞价推广无底线;输入关键词,山寨链接跑前面;一次搜索后,广告“轰炸”惹人嫌……移动搜索渐成搜索“黑洞”。

  为何会借尸还魂

  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,2017年全国广告经营额6896亿元,互联网广告份额超过50%,其中移动端广告发展尤为迅速,预计今年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。所以,包括竞价排名在内的乱象借助移动搜索借尸还魂,自然不令人意外。

  据业内人士称,“竞价排名”模式甚至还显得传统,更为“新潮”的方式是什么呢?比如,打开手机就显示的开屏广告,和自媒体内容相伴相随的软文,根据算法主动推荐的信息流广告、社群广告,有的甚至还能以个性化、定制化新闻形式或者二级跳转形式呈现,模式极为新颖,且不易被察觉和识别。

  据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中国移动搜索市场,一季度中国移动搜索用户规模增至6.66亿人。如此巨大的流量对互联网企业而言自然是极为丰厚的“商机”。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,却不仅是各类精准广告的“轰炸”,有时还可能遇到精准的诈骗。

  因为移动搜索端与PC端不同,它集合了更多的个人数据,比PC端更容易精准抵达用户。用户的每次点击都有可能被存档,正因如此,在医疗、教育、招聘、生活类信息搜索中涉及的个人敏感信息,更容易被搜集,进而实施精准营销。

  法律需要“长出牙齿”

  目前,搜索乱象向移动端转移,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行业操控者利益熏心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违法成本低。操控者通过竞价广告牟取的利益远高于因此可能付出的成本。此前引发舆情的重大事件之后,相关企业并未付出应有的代价。

  要重塑行业秩序。一方面,平台要落实好自身主体责任,对经由自己平台投放的广告真伪、投放人资质等进行审核;另一方面,监管方式可由垂直管理向协作监管转变,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。另外,让法律长“牙齿”,净化网络空间还需常抓不懈。

  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行业日益繁荣,相关法规也接连出台,比如,首个搜索引擎行业管理的部门规章《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》,明确界定搜索引擎广告的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》等。这些法规为搜索引擎乃至互联网行业规范、健康、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,但对不当竞价排名和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仍然比较弱,难以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威慑力。

  专家表示,“法律的威慑力不在于其有多么严厉,而在于其后果不可避免”。以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违法广告为切入点,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作研究,提高法律的惩戒力度,尤其是考虑对平台方的巨额赔偿机制。移动端广告不是法外之地——只有对违法经营、发布者执法必严、违法必究,这一理念才会深入人心。 (责任编辑:admi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