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夏时节,记者走进号称华夏板枣之源、中国名枣之乡的稷山县稷峰镇。行进在整洁的乡间公路上,目之所及皆为绿意冉冉的枣树,淡淡的枣花香沁人心脾。枣树林间不时闪现着农民耕作的身影,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。间或遇到开着三轮车匆匆而过的农民,古铜色的脸上写着最实在的幸福。 “稷峰镇地处稷山县境中心,是全县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交通、信息中心,作为全国重点镇和省级文明镇,我们要紧紧围绕板枣这一龙头产业,快马加鞭,让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,让文化兴产成效凸显,加快‘活力稷峰、美丽稷峰、幸福稷峰’的建设步伐。”稷峰镇党委书记樊双全说。
板枣之乡 尽现板枣经济魅力
作为中国板枣第一镇,板枣栽植在稷峰镇由来已久。据史料记载,这里的板枣栽植已有2700多年历史,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发展于唐朝,兴盛于明朝。唐开元初年,稷山人裴耀卿为长安令时,将稷山板枣推介给朝中要员品尝,使得稷山板枣一时成为宫廷佳品。相传,明朝皇帝朱元璋,因在稷山佛峪口一带屯田练兵时经常吃稷山板枣,登基做皇帝后依然对稷山板枣念念不忘,下旨将其作为皇廷贡品,常食不厌。到了清朝乾隆时期,稷山板枣则被列入御膳食品,名声更响。 夏日一个清晨,记者来到位于稷山县城郊的五万亩优质板枣观光示范园区。远远望去,园区入口处“华夏板枣之源中国名枣之乡欢迎您”的标语鲜红夺目。园区的水泥观光路平整宽阔,两边的枣树郁郁葱葱,成群蜜蜂萦绕枝头。行进了十多分钟后,记者来到园区的中心——观景台,4层15.9米的高度让它在整个园区高高凸出。 进入观景台内,记者看到每一层俨然都是稷山板枣的展示阵地,稷山板枣历史文化、发展前景、未来规划等展示内容,让登临此地的人对稷山板枣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。 记者拾级而上,每上一层,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意境。一层可以闻到枣花飘香,看到男耕女作,见到曲径通幽,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;二层可以欣赏到古树苍翠、新枝盎然和重重叠叠、生机勃勃之景致;三层可以看到层林尽染、绿波浩瀚,使人感到意犹未尽,余味深长,让人油然生出欲穷其林需更上一层楼的劲头;登上最高层,极目远眺,景天一色,一碧万顷,园区尽收眼底,使人豁然开朗、心旷神怡。 据了解,观光示范园区是集生态观光、休闲娱乐、农耕文化、历史传说为一体的高标准综合性的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园区。园区由18个自然村的5万多亩新老枣林连片而成。园区道路四通八达,观光旅游主干线长达17公里,渠道灌管交织成网。目前园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到位,观光旅游已具雏形。园区内景观设计别具匠心,不仅有千年枣树王、慈禧园、贡枣园、高欢寨、老龙川,而且与大佛寺、青龙寺、宋金墓、法王庙等“国保”文物景点相映生辉。 “这个示范园区是我们板枣产业链延伸的一个有益尝试,它实现了名优特色农业与自然风光、人文历史的有机交融,是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。”稷峰镇镇长董武云提及观光示范园区,自豪之情溢于言表。 在观景台附近,记者遇见正在自家枣林除草的陶梁村枣农李万管。他告诉记者,陶梁村被誉为“华夏板枣第一村”,栽植枣树历史由来已久,周围地里百年以上的枣树为数不少。这几年枣树栽植面积发展很快,目前全村已经栽植了5700多亩,人均枣树1.6亩,仅枣树一项人均年收入就有八九千元。 据介绍,最近几年,稷峰镇紧紧扭住板枣这一“一村一品”的龙头,咬定“一人一亩枣粮田,人均收入过万元”目标,实现板枣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。该镇在强化科学管理、提高板枣品质的同时,注重板枣的深加工,全力扶持友臻板枣专业合作社等板枣深加工企业,扩大规模、提升档次,加快板枣深加工、精包装和产业化的发展步伐。该镇在姚村拟建加工基地、交易市场,目前已经签订一期占地合同,筹备工作正在进行。 董武云说,今后稷峰镇将会深度打造板枣观光示范园,一手抓保护开发,一手抓产业融入文化,相信经过整合资源,挖掘内涵,提高品位,宣传推介,板枣观光园区定会如虎添翼,文化韵味更浓厚;板枣产业一定会让更多的农民走上小康富裕之路。
多产推进 文化兴产成效显著
一花独放不是春,万紫千红才会春满园。 近年来,稷峰镇除了大力发展板枣这一龙头产业外,按照“突出特色、因势利导、分片规划、扩大规模”的原则,先后形成了葡萄、蔬菜、槐米种植和养鸡、灯笼制作、金刚石加工等主打产业,全镇35个村形成“一村一品”,三分之二村庄的农民收入翻番有了产业支撑。 美丽稷峰、幸福稷峰的宏伟蓝图中,各个产业规模初具,形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葡萄生产销售基地荆平村、全国有名的的灯笼制作销售中心杨赵村、全县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下柏村、全县最大的蔬菜生产专业村下费村…… “这就是我刚才给你说的灯笼文化门楼,它建成后将是我们杨赵灯笼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建筑。”站在主体已经完工的杨赵村灯笼文化门楼前,该村的灯笼制作专业户管俊刚说。走在该村的主街道上,与去年记者来时看到的情形相比,灯笼文化主题街道已经成型。 据了解,稷峰镇紧紧围绕县委、县政府提出的建成集生产加工基地、市场销售基地、设计研发中心、文化传播中心为一体的灯笼文化产业园区构想,倾力打造灯笼制作一条街:投资3万余元,整治灯笼户牌匾,目前已经设计完成,部分商户已安装到位;投资20万元修主街下水道5公里;投资20万元,铺设商品街路沿石两公里;投资20余万元,成功举办了为期3天的首届杨赵元宵灯笼文化活动。同时该村还注册成立了大红灯笼集团公司,发挥龙头引领作用。 像杨赵村的灯笼文化产业园区一样,稷峰镇的高新技术承接区、荆平葡萄产业区、金刚石加工产业区等也正在加紧建设中。 “面对全镇已经逐渐明朗的产业格局,稷峰镇将按照‘扩大规模,提高效益’的原则,着力提升板枣、槐米、蔬菜、灯笼、葡萄、养鸡、金刚石七大产业科技创效、优化升级,让农民增收再上新台阶。”提及稷峰镇今年的产业升级思路,董武云如是说。 文化应产业而生,产业因文化而兴。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对产业的推动作用,提高产业的品位和品牌影响力,实现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,稷峰镇在去年文化兴产初见成效的基础上,今后将进一步挖掘产业文化的潜力,提高产业的品牌知名度。 据介绍,今后,该镇继续举办稷山板枣金秋文化活动,在提升完善五万亩板枣休闲观光区文化设施和景点设施的基础上,进一步丰富文化节内容,让稷山板枣的历史文化璀璨生辉,让稷山板枣名扬四海;将会继续举办杨赵灯笼元宵文化活动,追溯杨赵灯笼的历史渊源、扩大影响力、提升知名度、增强营销力,促进杨赵灯笼园区的快速发展;举办荆平葡萄消夏文化活动,以葡萄休闲采摘、葡萄产品展示为主题,将沿河坝和荆平、苑曲绿色长廊形成循环圈,融入夏日游园、生态饮食、宵夜纳凉、啤酒消夏、农产品销售等为期3个月的系列文化活动,丰富群众生活,形成市场体系,增加农民收入。 “经过3年努力奋战,稷峰镇全镇要实现52个村绿色连片,四面沟坡地绿色环绕,板枣、葡萄、槐米、蔬菜、灯笼五大文化产业园星罗棋布。这些产业园不仅成为人们休闲、观光好去处,更是稷峰百姓致富的新筹码。美丽稷峰初步展现。”对稷峰镇的美好未来,董武云信心十足。
记者:王文军 (责任编辑:张军娜)
|